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优势,发挥制度优势,实现有效治理,必须把握四个关键环节。
坚定制度自信
制度自信源于对制度的理性认同和执着信念,是制度优势得以发挥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唯有大多数社会成员增强制度认同、坚定制度自信,各项制度才能得到自觉遵守、严格执行、切实维护,制度优势才能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引导人们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从“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世界制造业大国,创造了科技发展奇迹;从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小康,创造了民生改善奇迹;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至2018年的1.7%,创造了反贫困奇迹;在现代化道路上,中国用7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而且保持了社会长期稳定,创造了现代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众多“中国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勾勒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飞跃的轨迹,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理论工作者要加强制度研究和理论宣传,深入解读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制度密码”,坚定全党全社会的制度自信。
引导人们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制度文明长期演化的结果,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根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深得各族人民拥护。在当代中国,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其他任何制度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国的治理问题,任何照搬其他国家制度模式的做法都会使中国陷入治理困境的漩涡,都会把中国搞乱。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向全党全社会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引导人们深刻理解只有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理。
强化制度意识
观念决定态度,思想决定行为。一个人只有内心尊崇制度、敬畏制度,才会有遵守制度的行动自觉,一个社会只有牢固树立制度意识,才会赋予制度以权威,制度才能在国家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化解矛盾、构建秩序、引导行为的积极作用。
强化按制度办事的规则意识。制度意识,首先是按制度办事的规则意识。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是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规矩,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守规矩,根本要求就是自觉遵守制度、切实维护制度,其重要前提是牢固树立按制度办事的规则意识,只有思想上重制度、敬规则,才可能做到行为不越界、不逾矩。要加强制度教育,引导每一位党员、每一位公民强化规则意识,养成按制度办事的习惯,做制度的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要发挥制度的惩戒功能,让违反规则、破坏规则的行为受到应有的惩罚,增强全党全社会遵守制度规则的自觉性。
强化运用制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实现国家有效治理,不仅要求全党全社会自觉遵守制度规则,还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善于运用制度解决面临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为开展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保障,为社会有序运转提供了基本规范,无论是党员和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要在制度轨道上想问题、办事情,注重发挥制度的积极功能。普通群众要学会通过制度渠道合理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善于运用制度解决利益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制度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推进各项工作的基本依靠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善于运用制度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必须强化运用制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制度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
维护制度权威
制度要得到严格执行,必须要有权威。制度权威以法理为基础,是法治国家有序运转的可靠保障,制度权威一旦遭到破坏,法治就无法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国家就会陷入治理低效和社会失序的泥潭。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党全社会必须自觉维护制度权威。
确保制度刚性约束。制度只有成为刚性约束,才能得到人们的衷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才会具有权威。确保制度刚性约束,一是要确保制度贯彻落实,制度一旦制定就必须贯彻执行,绝不能把制度变成“稻草人”,必须让各项制度有效运转起来,把制度规定落到实处,实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二是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制度是硬约束,不是“橡皮筋”,必须确保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遵守制度没有例外,绝不允许违反制度搞“变通”、耍特权,绝不允许在制度规定之外留“暗门”、开“天窗”。三是要高悬惩治“利剑”,对于踩制度“红线”、越制度“底线”、闯制度“雷区”的行为,必须坚决打击,绝不姑息,严防出现“破窗效应”。在确保制度刚性约束的基础上,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维护制度权威。
推动制度改革完善。制度要有权威,必须是符合实践需要的、管用有效的科学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社会需要的科学制度体系,所以能够树立制度权威,但并不是说这一制度就不再有发展完善的空间。相反,我们要切实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权威,就必须根据实践发展不断推动这一制度改革完善。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制度自信与制度完善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只有推动制度改革完善,我们才有理由坚定制度自信。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制度改革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的选择,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只有站在人民立场上推进制度改革,才能让制度得到人民衷心拥护,才能使制度权威得到切实维护。
严格制度执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优势只有在执行中才能得到体现。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执行,就会形同虚设,而制度虚置比没有制度,其害尤烈,因为制度虚置不仅让社会陷入无制度的混乱之中,而且放纵了践踏制度的行为,这将极大地损害制度的权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切实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的制度执行力,确保各项制度得到严格执行。
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国家治理靠制度,制度执行靠机制,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根本保障。一是健全制度执行的思想引领机制,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推进国家治理、实现民族复兴、增进人民福祉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健全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党对制度执行的领导,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制度执行力,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和各级领导干部在制度执行中的示范和骨干作用。三是健全制度执行的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打通“中梗阻”,畅通“微循环”,形成沟通顺畅、互相配合、上下联动的制度执行局面,提高制度执行效率。四是健全制度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制度执行过程中消极怠工、搞选择、打折扣的行为,要坚决查处,严肃追责,以杜绝乱作为、滥作为和不作为、慢作为现象,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制度确立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得到严格执行,制度优势能否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在干部。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关键是加强对干部的监督,提高制度执行的质量和效率。要督促广大干部强化制度执行的责任担当,提高制度自觉,积极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要督促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积极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力献策。要督促广大干部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为广大群众做出表率,创造性地落实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永葆生机活力。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彭正德、刘泽兰,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