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邮箱 | 办公OA | 加入收藏

党建工作

Site Column
榜样力量

杨善洲-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退休楷模


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1月生,云南省施甸县人,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改革开放之初,他积极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原来缺粮的保山成了“滇西粮仓”,被称为“粮书记”。率先探索和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多种经营,培育非公有制经济,建成一大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地方工业企业和特色鲜明、经济活跃的小集镇。退休后,他践行“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22年,把5.6万亩荒山变成绿洲,并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国家。荣获“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称号,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我们奋斗一辈子,不是就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一个幸福家园吗?”这是杨善洲坚守一辈子的理由,也是他奋斗一辈子的写照。



心在人民,利归天下


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像星星之火,短短几年就从局部地区扩展至全国。短短几年间,就解决了困扰多年的亿万农民的吃饭问题。然而,保山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初期,由于土壤贫瘠、耕作方式落后、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农业产量十分低下。一人种三亩,三亩不够吃成了改革开放初期保山的真实写照。


作为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


改革,因问题而倒逼。杨善洲亲自上阵,与地委班子带着全区各族群众,坚持每年冬春都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每天上阵的劳动力占到农村总劳力的60%以上。如今,保山五县(市、区)的坝子,到处河道畅通、沟渠纵横、田块整齐,无不凝聚着杨善洲当年的心血和汗水。


为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推广良种良法,杨善洲带头转变观念,先行先试,在施甸县水场乡种了半亩粳稻试验田,试验三岔九垄插秧法,使亩产提高了三四百斤。


在为官的32年里,杨善洲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田间地头,亲自给群众示范推广。1978年至1981年,保山的水稻单产在全省一直排名第一。1980年,全国农业会议在保山召开,保山因此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杨善洲则被人们亲切地称作粮书记


勇立潮头,上下求索


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保山领导者、指挥长、拓荒者和建设者,杨善洲与广大干部群众并肩战斗,迎难而上,开启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使保山的工业、建筑业等从无到有快速发展。


杨善洲率先提出了加快全区小集镇建设步伐的思路,并亲自带队,调研总结了一批加快小集镇建设、发展五小乡镇企业等典型经验,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先进事迹,为深化改革、搞活经营鸣锣开道,同时在贷款、税收和经营等方面,制定灵活的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当时,保山涌现出新华肥皂厂、新华皮鞋厂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培育出保山工农肥皂’‘金龙面条等多个知名品牌,也培育了大批建筑公司、万元户等。保山市委党校副调研员庄朝义回忆。


1986年底,保山建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和一大批特色鲜明、经济活跃的小集镇。如今,当年发展较快的隆阳区板桥镇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兑现承诺,播种绿色


19883月,杨善洲从保山地委退休后,为了兑现帮家乡办点实事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他主动放弃到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卷起铺盖一头扎进大亮山,带领大家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


好个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前面烤着栗炭火,后面积起马牙霜。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杨善洲领着职工一边造林、一边建房,花了7000元修建起40间油毛毡房。山里风大,雨多,潮湿,杨善洲在油毛毡房一住就是9年多。吃饭、办公的桌椅、床铺,大家因陋就简,就地解决。没有肥料,大家提着粪箕到村寨路上捡牛马猪粪作底肥。没有资金,杨善洲多次到省、市相关部门跑项目……终于,杨善洲带领林场职工和当地群众,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20094月,杨善洲将价值3亿元的5.6万亩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并谢绝了当地政府的奖励。


有人曾问杨善洲,放着好日子不过,何必自讨苦吃?他说: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这是2011年度感动中国对杨善洲的颁奖词,也是杨善洲一生的写照,更是他留给保山大地、云岭大地的宝贵财富。